1.请问一首诗的意思

2.问几个关于桥的问题

3.描写湖光水色的诗

4.有关湖光水色的诗句

吴江长虹电视机维修电话_吴江长虹电视机维修

1. 关于湖光水色的诗句

关于湖光水色的诗句 1.描写湖光水色的诗

《吴江垂虹亭作》: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宫。

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精鉴别,善书画,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有《宝晋英光集》等。 《吴江垂虹亭作》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江南。 破鲈(lú)鱼:如同说“鲈鱼破玉”。

鲈鱼,一种淡水鱼,又名银鲈、玉花鲈,主产于吴江一带,吴江有“鲈鱼乡”之称。玉破鲈鱼,形容切好的鲈鱼肉莹洁如玉。

金破柑:形容剖开的柑橘灿若黄金。洞庭东西山盛产柑橘,品质较优。

“金破柑”,《宋文鉴》作“霜破柑”。 《吴江垂虹亭作》是两首山水诗。

第一首描写了太湖边的美好景色,是写实;第二首则由水天一色的湖光水色联想起织女架起了织布机、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而名闻遐迩,自宋始建之日起,即被誉为三吴绝景。

改建为连拱石桥后,“环如半月,长若垂虹”,“三起三伏,蜿蜒似龙”,其壮丽秀美,更是独步江南。历史上有百余名名人为此吟诗作画,赞叹不绝。

其中宋苏舜钦“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宋杨杰“八十丈虹晴卧影,一千倾玉碧无暇”,以及宋郑懈“插天虫带虫东玉腰阔,跨海鲸鲵金背高”,世称吴江长桥三名联。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这是北宋诗人米芾吟咏吴江垂虹桥的一首诗。它以富有画意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这座水波连天、长虹飞渡的古代名桥的宏伟景象。

垂虹桥位于吴江松陵镇东门外,横卧于古吴淞江正源之上(古吴淞江又名淞江或吴江),原名“利往桥”,俗称“吴江长桥”,因桥上建有垂虹亭,故又称“垂虹桥”。 垂虹桥建于北宋年间,它的建造与古代吴江的地理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古吴江就是一个水乡泽国,县城松陵镇位于古吴淞江之滨,镇南即为烟波浩渺的太湖。吴淞江在松陵东南接纳太湖水东流入海,正如旧志所称:“吴江以南,一望无际,皆太湖之委,松江之始也。”

唐宋以前,这里江面宽阔,水深流急,风高浪大。古运河在此又借道吴淞江,如遇上天气骤变,则常常翻船溺人,官府漕运屡遭损失,当地居民往来也极为不便。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官府召集民众在江湖之间修筑了吴江长堤,堤东为江,堤西则湖,为了让湖水东泄,就在县城东南留有一大缺口,运河以西、长堤以外仍然风大浪急,日夜无休。为了保证漕运的通畅以及居民往来方便,修建一座长桥把县城与吴江长堤连接起来已势在必行。

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当时吴江知县李问和县尉王庭坚募钱百万兴建长桥,次年6月桥成通行。当时桥长1300多尺,西北-东南走向,砖木混合结构,桥面铺砌青砖,双边萦以修栏,用木万计,桥中心比较宽阔,建亭名垂虹,桥下85孔互相联缀。

垂虹桥上临波涛万顷的太湖,远远望去,犹如中流砥柱,屹立于洪涛之中。波光桥影,远山近芦,苍茫如画,成为绝景。

桥成以后,舟楫免于风波之险,徒行者晨往暮归,皆为坦道,十分方便。宋元时期,太湖之水从桥下浩荡东流,垂虹桥便成为吴淞江的咽喉,为数众多的桥孔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吴淞江浪涛之险,所以宋代曾有“松江未过不愁,过了垂虹百不忧”的诗句。

垂虹桥建成以后,便成了文人雅士们的游览胜地,历代文人途经垂虹桥无不吟诗作赋。不少诗人登临桥上,南望波涛汹涌、水天一色的太湖,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垂虹桥也随之名闻天下。

北宋诗人张先曾为吴江县令,有诗云:“桥南水涨垂虹影,清夜澄光合太湖。”南宋著名文学家姜夔途经垂虹桥时,留下了“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萧。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的佳句。王安石、苏轼、米芾、杨万里等宋代名家都以登临垂虹桥,面对万顷太湖,远眺洞庭诸山,品尝鲈脍为乐事。

垂虹明月,松江鲈鱼,钓雪晴沙,足使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由于木桥易腐,加之常遇兵燹,长桥屡遭毁坏,因此垂虹桥自建成后,几乎每年都要维修,桥孔也时增时减,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竟多达99孔。

到了泰定二年(1325年),吴江州判官张显祖以石易木,下开62孔,桥孔为弧形联拱式结构,并在东西两桥堍各立巨大石狮一座。到了至正十二年(1352年),吴江监州那海又重修垂虹桥,并亲书隶体“垂虹”两大字悬匾于亭。

此后世皆称垂虹桥而不称利往桥。明永乐二年(1404年),吴江知县蒋奎又用石砌面,双边冀以双层石栏,栏杆上雕刻有狻猊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邑人包咸等人出资重修垂虹桥。由于城市闾井变迁,淤滩封占障塞,到了民国四年(1915年)夏,官民又积资重修此桥,但此时桥孔之数仅存四十又四了,不过它一头连接东门城墙,一头直通郊野,水波连天,仍然壮观。

解放后垂虹桥尚可见37孔。 垂虹桥在历史上已显示出它的作用。

然而,由于河道淤塞,改道频繁,特别是在明清之际,东太湖淤浅迅速,吴淞江正源北移,垂虹桥下已不是太湖东泄的主要通道,桥孔逐渐被。

2.描写湖光山色的诗词

山青水秀 山穷水尽 山重水覆 火耕水耨 山高水低

风起水涌 木本水源 镜花水月 高山水长 水拍

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

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练腾空 烟波浩渺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3.描写湖山水色的诗句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锣。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落九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4.描写湖光山色的古诗有哪些

1、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多么静的洞庭湖啊,静得像一面镜子;多么绿的洞庭湖啊,绿得像一片草坪。

4、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是多么美丽,如同白玉盘里放着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令人遐想。

5、啊!洞庭湖的君山是多么雄伟壮观啊!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卫着洞庭湖,好让洞庭湖不受风雨的侵扰。

6、冬天,到处冰天雪地,唯独浩瀚的洞庭湖从不上冻。宽阔的湖水依旧波光闪烁,显出无比的活力和生机。

7、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8、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贾客停非久,渔翁转几遭。飒然风起处,又是鼓波涛。

5.描写水色的诗句

古诗如下: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 汉江临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使至塞上 星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旅夜书怀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 忆江上吴处士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关山月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 阁夜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 浪淘沙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赵嘏 江楼感旧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忆江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 次北固山下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宿建德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 听蜀僧浚弹琴 山螟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孟浩然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 渡荆门送别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 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 凉州词 郁郁层峦夹岸青,青山绿水去无声。朱熹 水口行舟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 永遇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 登快阁 一轮红日倚青山,只见湖光数里间。

6.关于山光水色的古诗

1、《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秋词》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4、《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四句关于描写“湖光山色”的古诗

1、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宋·欧阳修《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3、唐·刘禹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4、唐·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唐·王维 《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刘禹锡 《望洞庭》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

参考资料

周笃文 高志忠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请问一首诗的意思

驾车路线:全程约98.5公里

起点:吴江

1.苏州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三香路行驶640米,过稻香桥,右转进入西环路

2) 沿西环路行驶1.3公里,过新元桥,朝高新区管委会/北环快速路/G2/G42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3) 沿匝道行驶470米,过来凤东桥,直行进入西环快速路

4) 沿西环快速路行驶6.3公里,过金政桥,朝南京/上海/G2/G42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1.4公里,过冬至桥约250米后,直行进入京沪高速公路

3.沿京沪高速公路行驶37.7公里,朝南京/G42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4.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1.1公里,过无锡枢钮,直行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5.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21.7公里,过塘河大桥,朝常州(南)/禄口机场/金坛/溧水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横林枢纽

6.沿横林枢纽行驶1.2公里,过横林枢纽约470米后,直行进入常合高速公路

7.常州市内驾车方案

1) 沿常合高速公路行驶17.0公里,过西环路中桥,在常州(南)/武进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驶370米,过津通桥约710米后,直行进入常武路

3) 沿常武路行驶490米,过常武桥,直行进入S232(旧)

4) 沿S232(旧)行驶3.8公里,左转进入长虹中路

5) 沿长虹中路行驶60米,朝长虹路高架/龙江路方向,直行上匝道

6) 沿匝道行驶400米,直行进入长虹路高架

7) 沿长虹路高架行驶790米,过半夜浜桥,在兰陵路/武宜路/武进区区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8) 沿匝道行驶440米,直行进入长虹中路

9) 沿长虹中路行驶190米,左转进入武宜北路

10) 沿武宜北路行驶400米,直行进入武宜中路

11) 沿武宜中路行驶200米,到达终点

终点:淹城

问几个关于桥的问题

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而名闻遐迩,自宋始建之日起,即被誉为三吴绝景。改建为连拱石桥后,“环如半月,长若垂虹”,“三起三伏,蜿蜒似龙”,其壮丽秀美,更是独步江南。历史上有百余名名人为此吟诗作画,赞叹不绝。其中宋苏舜钦“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宋杨杰“八十丈虹晴卧影,一千倾玉碧无暇”,以及宋郑懈“插天虫带虫东玉腰阔,跨海鲸鲵金背高”,世称吴江长桥三名联。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这是北宋诗人米芾吟咏吴江垂虹桥的一首诗。它以富有画意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这座水波连天、长虹飞渡的古代名桥的宏伟景象。

垂虹桥位于吴江松陵镇东门外,横卧于古吴淞江正源之上(古吴淞江又名淞江或吴江),原名“利往桥”,俗称“吴江长桥”,因桥上建有垂虹亭,故又称“垂虹桥”。

垂虹桥建于北宋年间,它的建造与古代吴江的地理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古吴江就是一个水乡泽国,县城松陵镇位于古吴淞江之滨,镇南即为烟波浩渺的太湖。吴淞江在松陵东南接纳太湖水东流入海,正如旧志所称:“吴江以南,一望无际,皆太湖之委,松江之始也。”唐宋以前,这里江面宽阔,水深流急,风高浪大。古运河在此又借道吴淞江,如遇上天气骤变,则常常翻船溺人,官府漕运屡遭损失,当地居民往来也极为不便。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官府召集民众在江湖之间修筑了吴江长堤,堤东为江,堤西则湖,为了让湖水东泄,就在县城东南留有一大缺口,运河以西、长堤以外仍然风大浪急,日夜无休。为了保证漕运的通畅以及居民往来方便,修建一座长桥把县城与吴江长堤连接起来已势在必行。

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当时吴江知县李问和县尉王庭坚募钱百万兴建长桥,次年6月桥成通行。当时桥长1300多尺,西北-东南走向,砖木混合结构,桥面铺砌青砖,双边萦以修栏,用木万计,桥中心比较宽阔,建亭名垂虹,桥下85孔互相联缀。垂虹桥上临波涛万顷的太湖,远远望去,犹如中流砥柱,屹立于洪涛之中。波光桥影,远山近芦,苍茫如画,成为绝景。桥成以后,舟楫免于风波之险,徒行者晨往暮归,皆为坦道,十分方便。宋元时期,太湖之水从桥下浩荡东流,垂虹桥便成为吴淞江的咽喉,为数众多的桥孔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吴淞江浪涛之险,所以宋代曾有“松江未过不愁,过了垂虹百不忧”的诗句。

垂虹桥建成以后,便成了文人雅士们的游览胜地,历代文人途经垂虹桥无不吟诗作赋。不少诗人登临桥上,南望波涛汹涌、水天一色的太湖,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垂虹桥也随之名闻天下。北宋诗人张先曾为吴江县令,有诗云:“桥南水涨垂虹影,清夜澄光合太湖。”南宋著名文学家姜夔途经垂虹桥时,留下了“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萧。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的佳句。王安石、苏轼、米芾、杨万里等宋代名家都以登临垂虹桥,面对万顷太湖,远眺洞庭诸山,品尝鲈脍为乐事。垂虹明月,松江鲈鱼,钓雪晴沙,足使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由于木桥易腐,加之常遇兵燹,长桥屡遭毁坏,因此垂虹桥自建成后,几乎每年都要维修,桥孔也时增时减,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竟多达99孔。到了泰定二年(1325年),吴江州判官张显祖以石易木,下开62孔,桥孔为弧形联拱式结构,并在东西两桥堍各立巨大石狮一座。到了至正十二年(1352年),吴江监州那海又重修垂虹桥,并亲书隶体“垂虹”两大字悬匾于亭。此后世皆称垂虹桥而不称利往桥。明永乐二年(1404年),吴江知县蒋奎又用石砌面,双边冀以双层石栏,栏杆上雕刻有狻猊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邑人包咸等人出资重修垂虹桥。由于城市闾井变迁,淤滩封占障塞,到了民国四年(1915年)夏,官民又积资重修此桥,但此时桥孔之数仅存四十又四了,不过它一头连接东门城墙,一头直通郊野,水波连天,仍然壮观。解放后垂虹桥尚可见37孔。

垂虹桥在历史上已显示出它的作用。然而,由于河道淤塞,改道频繁,特别是在明清之际,东太湖淤浅迅速,吴淞江正源北移,垂虹桥下已不是太湖东泄的主要通道,桥孔逐渐被泥沙所堙塞,流水不畅,长桥南北逐渐淤涨成田。明清两代在疏浚吴淞江的同时,虽然对桥洞多次疏浚,但终不能恢复其旧观。解放后,此桥曾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未作认真保护。由于长年失修,1967年5月2日,垂虹桥先是倒塌一孔,但无人敢问。在那的年代,有谁还顾及这毫无“政治价值”的古桥呢?于是一夜之间,基余桥孔都接连倒塌,古桥石块则被附近居民和单位擅自挪用,如今只有东西头尚残留七八个桥孔。久负盛名的垂虹胜景现在几乎荡然无存,只有前人留传下来的诗文还能使后人思想起当年的景况。正是:垂虹桥影虽无踪,名十诗文照汗青。

垂虹桥历经宋、元、明、清,至1967年塌废,前后存在了920年。论其结构与今苏州宝带桥相似,然而桥身之长,孔数之多,修葺之频繁,在中外建桥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正如当代桥梁设计大师茅以升所言:“吴江垂虹桥与河北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同为我国古代有名的桥梁。”

垂虹桥倒塌处现辟为垂虹遗址公园。

描写湖光水色的诗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啦。

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使被称为断桥。

有关桥的谜语

1.当阳桥下水倒流 (猜:语文名词一)

谜底: 夸张

2双星桥在市中心 (猜:字一)

谜底: 帝

3灞桥折柳 (猜:成语)

谜底: 别有用心

4板桥画意在笔先 (猜:成语)

谜底: 胸有成竹

5板桥复职 (猜:成语)

谜底: 郑重其事

6 板桥一手好字句 (猜:人名)

谜底: 郑秀文

7独为前生约,剪烛守草桥 (猜:动物名)

谜底: 萤火虫

8 白石洞里架红桥,一头不动一头摇。 (猜:打人体器官一)

谜底: 舌头

9 板桥曙色添牛迹 (猜:打字一)

谜底: 星

10春节三日守桥头 (猜:打字一)

谜底: 休

11春香落日入断桥 (猜:打**演员一)

谜底: 乔榛

12搭鹊桥 (猜:打京剧名一)

谜底: 通天河

13 断桥会许仙 (猜:打成语一)

谜底: 绝路逢生

14断桥相会 (猜:打京剧名一)

谜底: 白面郎君

15枫桥渔火 (猜:打歌唱演员名一)

谜底: 苏小明

16两岸盼三通,架桥共团圆。 (猜:打二字新词语一)

谜底: 非典

17.孕妇过独木桥 (猜一成语)

谜底:铤而走险

18.江上飞虹。 (打一国产故事片名) 桥

19.牛郎织女。 (打电视剧名一) 鹊仙桥

20.天堑变通途。 (打外国故事片名一) 桥

21.娇女出游离东楼(打一字)桥

22.霁后柳梢别有天(打一字)桥

莲花桥的传说

进香河南段与北门桥和相接处,又一座桥叫莲花桥,以桥旁的莲花庵得名。相传这里原来只有几户人家,既没有桥,也没有庵。有户姓成的人家,只有母子二人,母亲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儿子成孝以背人涉渡为生。成孝与邻家女何莲青梅竹马,相爱多年,正准备成婚。不料住在附近的恶霸赵高对何莲窥视已久,强抢了何莲,并把成孝打得卧床不起。

一天傍晚,成孝听见外面有人在呼渡,出门一看,以老妇形如枯槁立于对岸,乞求他帮忙背渡。成孝虽然伤病在身,但看到老妇可怜的样子,顿生恻隐之心,挣扎着将老妇背到对岸。老妇过河后突然口吐白沫,倒地不醒,成孝二话不说,又将老妇背回家照顾。并跑去请郎中。但当他带着郎中匆匆赶回时,却发现老妇不见了,他母亲奇迹般的复明了,并且伤痛全无。母亲对成孝说:“儿子啊,我们遇到活菩萨了,刚才那个老妇用手摸了我的眼睛,我就什么都看见了,浑身的病也没有了。”正在这时,何莲也回来了,原来成孝背的老妇是观世音所扮,他被成孝的善良所感动,治好了他母亲的病,救出了何莲。使成孝一家团聚,幸福生活。

人们为了报答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之心,在河边盖了座莲花庵,又在庵旁修了座莲花桥。此地因此而得名。

扎杀桥的传说

盛泽镇北约二里路的地方,有座青石垒砌,宽不到三步的聚福桥。清咸丰年间(1860年)四月十三日,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苏州城。四月廿五日占领吴江县

城。为了打开苏州与秀州(今嘉兴市)间的通道,太平军先谴队乘胜南进,势如破

竹。一日,盛泽镇内传闻太平军已过平望,全镇清兵与财主胆战心惊,夺路溃逃。

到了聚福桥,人多桥窄,拥挤不堪,顿时把桥堵塞了。正在这时,恰有出殡的高喊

:“材来哉!材来哉!”意思是棺材抬过来了,请大家让道。争相逃跑的清兵与财

主慌乱中不加辨,听身后“材来哉”的呼声不绝,误以为太平军材来哉(都来了),过桥去。惊恐万状,拼命扎(挤的意思)。

顿时,乱作一团,互相践踏,或被踏死,或落水淹死,不知其数。从此,聚福桥改名扎杀桥。

1.风雨桥的传说

进入侗乡,常常可以看到一座座很别致的风雨桥。说起风雨桥,可有一段神话传说。

古老的时候,还没有开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有个小山寨里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个妻子,名叫培冠。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两人干活回来,一个挑柴,一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这培冠长得十分美丽,夫妻两人过桥时,河里的鱼儿也羡慕地跃出水面来看他们。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涨。布卡夫妇急着去西山干活,也顾不了许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桥走去。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刮得布卡睁不开眼睛,培冠“哎呀”一声跌落河中。布卡睁眼一看,妻子不见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头跳进水里,潜到河里。可是,来回找了几圈都没有找到。乡亲们知道了,也纷纷赶来帮助他寻找,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找不到培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河湾深处有一个螃蟹精,把培冠卷进河底的岩洞里去了。一下子,螃蟹精变成一个漂亮的后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还打了他一巴掌。他马上露出凶相威胁培冠。培冠大哭大骂,哭骂的声音从河底传到上游的一条花龙耳朵里。

这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只见浪头里一条花龙,昂首东张西望。龙头向左望,浪头就向左打,左边山崩,龙头向右看,浪头往右冲,右边岸裂。小木桥早已被浪涛卷走了。众人胆战心惊。可是龙头来到布卡的沙滩边,龙头连点几下浪涛就平静了。随后,花龙在水面上打了一个圈,向河底冲去。顿时,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响声不断传来,大漩涡一个接一个飞转不停。接着,从水里冒出一股黑烟,升到半空变成一团乌云,那花龙紧追冲向半空,翻腾着身子,把黑云压下来,终于压得它现出原形。原来是那只鼓楼顶那么大的黑螃蟹。黑螃蟹慌慌张张逃跑,爬到悬崖三丈高。花龙下到水里翻跟头,龙尾一摆,又把螃蟹横扫下水来。这样几个回合,把螃蟹弄得精疲力尽,摇摇摆摆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挡住花龙。可是花龙一跃而起,张口喷水,喷得竹林一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花龙紧紧追到水底后,浪涛翻滚着便顺河而下,这时再也看不见黑螃蟹露面了。后来,在离河湾不远,露出一块螃蟹形的黑石头,就是花龙把螃蟹精镇住的地方。这块石头,后人称它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静之后,听见对面河滩上有个女人的声音在叫唤。布卡一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布卡叫了几个人马上游水过去。上岸以后,培冠对布卡说:“多亏花龙搭救啊!”大家这才知道是花龙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龙。这时,花龙往上游飞回去了,还不时向人们频频点头。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侗乡。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桥改建成空中长廊似的大木桥,还在大桥的四条中柱刻上花龙的图案,祝愿花龙常在。空中长廊式的大木桥建成以后,举行了隆重的庆贺典礼,非常热闹。这时,天空中彩云飘来,形如长龙,霞光万道,众人细看时,正是花龙回来看望大家。因此后人称这种桥为回龙桥。有的地方也叫花桥,又因桥上能避风躲雨,所以又叫风雨桥。

2.会仙桥的传说

会仙桥在渝中区民族路上,就在如今会仙楼前面那广场的中心。会仙桥消失得早,笔者伯父上个世纪20年代初就来到重庆做工,也没见过那桥。不过,会仙桥的地名却存在到上个世纪80年代。

古时,重庆城内人烟并不多,大梁子(今新华路)一带还是森林。从大梁子流下一条小溪,大约是顺如今的正阳街,经大阳沟,到洪崖洞,流入嘉陵江。会仙桥就是这条小溪上的一座桥,长可能不到10米。之所以叫会仙桥,是传说有人在此遇到过神仙。不过,传说有多种版本。

一种说法是:有个老头在那桥头开了个冷酒馆,经常有个南岸老君洞的道长来他馆里喝酒。那道长便邀请老头到老君洞去耍。老头去了,道长招待他吃豆花,端了一碗豆花出来,两个人总是吃不完。下午,老头回到酒馆,老婆子好惊奇,说:“你啷个好多年都不回来哟?”老头说:“你昏了哟,我才耍半天。”但一照镜子,竟然长出了雪白的长胡子。老头才明白,自己遇到的道长是个神仙。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人们便把这酒馆门前的桥叫作会仙桥。

还有一种说法是:洪崖洞下面住了个姑娘,经常到嘉陵江边去洗衣服。有一回,她洗的衣服被江水冲跑了。江边有个单身的打鱼郎见了,划着渔船就去给她捡了回来。于是,二人就熟悉起来。有一天,姑娘的母亲生病去世,姑娘没得钱安葬,急得去跳河。打鱼郎把她救了起来,对她说:“我网到一挑金甲鲤鱼,马上挑去卖,卖了就去买寿衣和棺材。”哪知,他挑着鱼进了城,刚走到那桥上,那活蹦乱跳的金甲鲤鱼全都死得硬邦邦的,还卖啥子钱哟!急得打鱼郎在那桥上跳起脚哭。这时,他听见土地庙里传来一个声音:“快点让路,八洞神仙来了!”他抬头一看,来的却是八个叫花子,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跪下去就求神仙帮忙。领头的是个拄着根铁拐子的瘸子老头,说:“我们都是叫花子,自己都没吃的,哪里帮得了你的忙哟!”那身背宝剑的叫花子捡了一砣石头丢进打鱼郎的鱼箩筐里,说:“你的鱼全都活了,还不快点拿去卖?”打鱼郎一看,硬是的。把那石头丢进另一个箩筐,鱼也活了。再一看,叫花子全都不见了。于是,打鱼郎卖了个好价钱,安葬了姑娘的母亲,然后和姑娘结成夫妻,在这桥头安了家。这桥也就取名会仙桥。

3.赵州桥的传说

古时候的赵州,就是现在河北的赵县。赵州有两座石桥,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桥,看去象长虹架在河上,壮丽雄伟。民间传说,这座大石桥是鲁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桥,看去象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条小白龙,活灵活现,传说这座小石桥是鲁班的妹妹鲁姜修的。这两座桥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还有这样的唱词:“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里就唱到了鲁班修赵州桥的传说。

相传,鲁班和他的妹妹周游天下,走到赵州,一条白茫茫的洨河拦住了去路。河边上推车的,担担的,卖葱的,卖蒜的,骑马赶考的,拉驴赶会的,闹闹攘攘,争着过河进城。河里只有两只小船摆来摆去,半天也过不了几个人。鲁班看了,就问:“你们怎么不在河上修座桥呢?”人们都说:“这河又宽、水又深、浪又急,谁敢修呀,打着灯笼,也找不着这样的能工巧匠!”鲁班听了心里一动,和妹妹鲁姜商量好,要为来往的行人修两座桥。

鲁班对妹妹说:“咱先修大石桥后修小石桥吧!”

鲁姜说:“行!”

鲁班说;“修桥是苦差事,你可别怕吃苦啊!”

鲁姜说:“不怕!”

鲁班说:“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烦了。” 这一句话把鲁姜惹得不高兴了。她不服气地说:“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个儿,咱俩分开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赛

一赛,看谁修得快,修得好。”

鲁班说:“好,赛吧!啥时动工,啥时修完?”鲁姜说:“天黑出星星动工,鸡叫天明收工。”一言为定,兄妹分头准备。

鲁班不慌不忙溜溜达达往西向山里走去了。鲁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动手。她一边修一边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没过,就把小石桥修好了。随后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么样子了。来到城南一看,河上连个桥影儿也没有。鲁班也不在河边。她心想哥哥这回输定了。可扭头一看,西边太行山上,一个人赶着一群绵羊,蹦蹦窜窜地往山下来了。等走近了一看,原来赶羊的是她哥。 哪是赶的羊群呀,分明赶来的是一块块象雪花一样白、象玉石一样光润的石头,这些石头来到河边,一眨眼的功夫就变成了加工好的各种石料。有正方形的桥基石,长方形的桥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还有漂亮的栏板。美丽的望柱,凡桥上用的,应有尽有。鲁姜一看心里一惊,这么好的石头造起桥来该有多结实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个不行,需要赶紧想法补救。重修来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盖过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动起手来,在栏杆上刻了开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织女、丹凤朝阳。什么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样。刻得鸟儿展翅能飞,刻得花儿香味扑鼻。她自己瞅着这精美的雕刻满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鲁班。乍一看呀,不惊叫了一声。天上的长虹,怎么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细一瞅,原来哥哥把桥造好了,只差安好桥头上最后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赌赢了,就跟哥哥开了个玩笑。她闪身蹲在柳棵子后面,捏住嗓子伸着脖,“咕咕哏——”学了一声鸡叫。她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里的鸡也都叫了起来。鲁班听见鸡叫,赶忙把最后一根望柱往桥上一安,桥也算修成了。

这两座桥,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鲁班的大石桥,气势雄伟,坚固耐用;鲁姜修的小石桥,精巧玲瑰,秀丽喜人。 赵州一夜修起了两座桥,第二天就轰动了附近的州衙府县。看了,赞美。能工巧匠来这里学手艺,巧手姑娘来这里描花样。每天来参观的人,象流水一样。这件奇事很快就传到了蓬菜仙岛仙人张果老的耳朵里。张果老不信,他想鲁班哪有这么大的本领!使邀了柴王爷一块要去看个究竟。张果老骑着一头小黑毛驴,柴王爷推着一个独轮小推车,两人来到赵州大石桥,恰巧遇见鲁班正在桥头上站着,望着过往的行人笑哩!张果老问鲁班:“这桥是你修的吗?”鲁班说:“是呀,有什么不好吗?”张果老指了指小黑驴和柴王爷的独轮小推车说:“我们过桥,它经得住吗?”鲁班膘了他俩一眼,说:“大骡于大马,金车银辇都过得去,你们这小驴破车还过不去吗?”张果老一听,觉得他口气太大了,便施用法术聚来了太阳和月亮,放在驴背上的褡裢里,左边装上太阳,右边装上月亮。柴王爷也施用法术,聚来五岳名山,装在了车上。两人微微一笑,推车赶驴上桥。刚一上桥,眼瞅着大桥一忽悠。鲁班急忙跳到桥下,举起右手托住了桥身,保住了大桥。

两人过去了,张果老回头瞅了瞅大桥对柴王爷说:“不怪人称赞,鲁班修的这桥真是天下无双。”柴王爷连连点头称是,并对着才回到桥头上来的鲁班,伸出了大拇指,鲁班瞅着他俩的背影,心里说:“这俩人不简单啦!”

现在,赵州石桥桥面上,还留着张果老骑驴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车轧的一道沟。到赵州石桥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桥下面原来还留有鲁班爷托桥的一只大手印,现在看不清了。

(附记:据史料载,赵州桥是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建造的。)

4.五里桥的传说

“五里桥”是一座石拱桥,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朱昌镇的朱昌村与五里村之间,当地布依族老百姓对桥的来历是这样传说的。

很久以前,朱昌有一条又宽又深的大河,河的两岸,各有一个村寨,为了互相往来方便,有一天,两村寨的人们组织了几十个强壮劳力在河面上架起了一座十多丈长、三尺多宽的木桥。可是,第二天木桥不见了。大家还以为是桥没有修牢固,被水冲垮了,于是,他们又重新选用最结实的木料,请来能工巧匠,架起了第二座桥。

当天晚上,奇怪的事情出现了。本来皓月当空的夜晚,突然间狂风四起,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从天而降。河面上恶浪滚滚,好像要把两岸的山崖都冲垮下来一样。一股黑浪散后,河面上出现了一个怪物,恶地说:“修桥,想从我的身上走过,哼,我看你们修!修好一座我冲垮一座,叫你们尝尝我老龙精的厉害。”说完,它将身子一摇,变成一条张牙舞爪的青龙,一头钻进水中,掀起几丈高的狂浪,只听“哗啦”一声,木桥顷刻间变成数不清的木块,顺着恶浪向下游飘去。

第二天一早,两寨的人们来到河边,发现木桥又不见了。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哪个良心不好的把桥弄垮了?”有的说:“恐怕是被大水冲毁的哟!”还有的说:“可能是被风吹垮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个不停,哪个也不能肯定桥是咋个垮的,修桥的事只好放了下来。

转眼一年过去了,两岸的人们吃尽了绕远路的苦头。他们经过多次商量,决定以石代木,修一座高大的石桥。

经过五个月的辛勤劳动,一座又高又大的石拱桥终于修成了。这座桥造型古朴,桥两头塑有一对怒目圆睁的狮子,远远望去,就像美丽的长虹。因为这座桥的北面村寨离东南面的村寨有五里路,人们就把这座桥叫做“五里桥”。

石桥修好不久的一天晚上,那个怪物————老龙精又来到河面上,当它掀起恶浪,准备把石桥冲垮时,忽然桥下放出了一圈圈金光,同时桥上发出了雷鸣般的吼声。老龙精吓了一跳,它正要钻进水中,突然飞来一个金圈子,一发势就将它的脑壳套住了。接着,又飞来一根大铁链,把它的身子紧紧捆住。老龙精痛得在水面上乱翻乱滚。这时,站在桥中央的一位老人手握一把寒光闪闪的宝剑,指着老龙精大声吼道:“孽龙,你还敢作恶?”老龙精吓得魂不附体,赶忙跪下求饶。

原来,老龙精掀翻木桥残害生灵的事,被一个仙人看见了,他就去禀告玉帝,玉帝命他来治服老龙精。他见老龙精已经服罪了,但又怕其它水妖另生事端,就用宝剑一指,让一对金鸭子衔着一根金扁担飞进桥墩里。然后,仙人就带着老龙精回天庭复旨去了。几百年来,这对金鸭子和这根金扁担一直护卫着这座石桥,使石桥至今还完好无损地横跨在河的两岸。

5.枫桥的传说

一座寺院里只能有一个当家和尚,寒山和拾得两位高僧在一座庙里,谁作主持好呢?两位高僧都很客气,推来推去,毫无结果。这座庙里只有他两个和尚的时候,还不要紧,等到陆陆续续招了一批小和尚进来,就有问题了。小和尚问:“老和尚,今天念哪本经呀,”寒山说:“应该先问拾得师父。”小和尚就去问拾得,拾得说:“还是应当问寒山师父。”他们互相尊重,却苦了小和尚,怎么招待香客呀,买多少香油,派谁去拾柴呀,等等。小和尚无所适从,有意见了,就难勉叭叭咕咕的。小和尚的话传到寒山、拾得的耳朵里,两个人又商量起来,推来推去,还是毫无结果。这时走来一个老农妇,说:“两位师父不要谦让了,我来给你们出个主意吧。你们比比本事,本事大的做当家和尚,这样最公平。”寒山、拾得一听,是个办法,不过,比什么呢,农妇指指庙前一条河,说,这条河上缺座桥,乡里乡亲来来往往靠渡河,又不方便又危险,请你们施展法术,变座桥出来,哪个变得出来就是哪个本事大。出家人不打逛言,所以,不怕寒山拾得隐瞒法术,果然拾得先施法术,把身上的僧衣一脱,往河面一抛,变做了一个桥面,可惜,没有桥架支撑,一阵,风吹来,眼看就要把它刮塌。寒山急忙将手中的禅杖往河边一插,运起法术,禅杖顿时变成一棵树,树朝对岸一铺,一座桥就稳稳当当卧在了河面上。老农妇一笑,说:“还是寒山本事大些。”说着把一块手帕朝脚前一抛,手帕化做一朵莲花,她踩着莲花就升到了空中,寒山拾得抬头一看,原来老农妇是观音变的。寒山只好做当家和尚了,那座庙也就叫做“寒山寺”了。寒山那根禅杖,是用枫树削成的,那座桥自然就被称作“枫桥”了。

6.双抛桥传说

双抛桥在今福州杨桥路中段。传说古时候这里就有河,河上有座无名的木桥,桥下水深流急。河附近分别住居着邱、何、胡三家。邱家有个儿子靠木工手艺为生,为人老实忠厚。何家亦不甚富裕,有个女儿长得花容月貌,且生性善良。邱、何两家素有往来,彼此一对男女自然也合得好。他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家长辈视为合适,遂为他们定了亲,并择了迎娶的吉期。

不料,一日何**到河边漂洗衣裳,被胡家阔少看见。胡家为官,有钱有势。胡少爷见何**貌美,查明底细后便遣媒到何家说亲。何家把姑娘已定亲,且日内迎娶的话让媒母去回了。谁知胡恶少根本不理,暗地召集家丁打手,策划邱、何两家迎娶之日拦路抢亲。邱、何两家毫无防备,何**于迎亲路上被抢到胡府。

何**是个忠贞烈性姑娘,到了胡府宁死不从,并于夜间趁看守疏忽之机,偷偷逃出胡府,奔回邱家与新婚丈夫相聚,享洞房花烛之乐。然而,那胡恶少岂肯罢休,他喝动众恶奴,各持凶器奔赴邱家,将邱、何新婚夫妇捆绑后抓走。新婚夫妇一路反抗,大骂无耻恶少。胡恶少恼羞成怒,喝令众恶奴,将新婚夫妇双双抛入河中,并吩咐将两人尸体抛向南北两边,意在死了也不让他们在一起。这一对可怜的新婚夫妇,被活活地淹死在河中,并分尸两岸。后来河的南北两岸各长出一棵榕树,树根在河底互相交错,树枝在空中攀连,成为榕城的一道奇观。后人见了赞叹不已,便将跨河的这座桥叫双抛桥了。

有关湖光水色的诗句

《吴江垂虹亭作》: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宫。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精鉴别,善书画,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有《宝晋英光集》等。

《吴江垂虹亭作》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江南。

破鲈(lú)鱼:如同说“鲈鱼破玉”。鲈鱼,一种淡水鱼,又名银鲈、玉花鲈,主产于吴江一带,吴江有“鲈鱼乡”之称。玉破鲈鱼,形容切好的鲈鱼肉莹洁如玉。金破柑:形容剖开的柑橘灿若黄金。洞庭东西山盛产柑橘,品质较优。“金破柑”,《宋文鉴》作“霜破柑”。

《吴江垂虹亭作》是两首山水诗。第一首描写了太湖边的美好景色,是写实;第二首则由水天一色的湖光水色联想起织女架起了织布机、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而名闻遐迩,自宋始建之日起,即被誉为三吴绝景。改建为连拱石桥后,“环如半月,长若垂虹”,“三起三伏,蜿蜒似龙”,其壮丽秀美,更是独步江南。历史上有百余名名人为此吟诗作画,赞叹不绝。其中宋苏舜钦“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宋杨杰“八十丈虹晴卧影,一千倾玉碧无暇”,以及宋郑懈“插天虫带虫东玉腰阔,跨海鲸鲵金背高”,世称吴江长桥三名联。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这是北宋诗人米芾吟咏吴江垂虹桥的一首诗。它以富有画意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这座水波连天、长虹飞渡的古代名桥的宏伟景象。

垂虹桥位于吴江松陵镇东门外,横卧于古吴淞江正源之上(古吴淞江又名淞江或吴江),原名“利往桥”,俗称“吴江长桥”,因桥上建有垂虹亭,故又称“垂虹桥”。

垂虹桥建于北宋年间,它的建造与古代吴江的地理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古吴江就是一个水乡泽国,县城松陵镇位于古吴淞江之滨,镇南即为烟波浩渺的太湖。吴淞江在松陵东南接纳太湖水东流入海,正如旧志所称:“吴江以南,一望无际,皆太湖之委,松江之始也。”唐宋以前,这里江面宽阔,水深流急,风高浪大。古运河在此又借道吴淞江,如遇上天气骤变,则常常翻船溺人,官府漕运屡遭损失,当地居民往来也极为不便。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官府召集民众在江湖之间修筑了吴江长堤,堤东为江,堤西则湖,为了让湖水东泄,就在县城东南留有一大缺口,运河以西、长堤以外仍然风大浪急,日夜无休。为了保证漕运的通畅以及居民往来方便,修建一座长桥把县城与吴江长堤连接起来已势在必行。

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当时吴江知县李问和县尉王庭坚募钱百万兴建长桥,次年6月桥成通行。当时桥长1300多尺,西北-东南走向,砖木混合结构,桥面铺砌青砖,双边萦以修栏,用木万计,桥中心比较宽阔,建亭名垂虹,桥下85孔互相联缀。垂虹桥上临波涛万顷的太湖,远远望去,犹如中流砥柱,屹立于洪涛之中。波光桥影,远山近芦,苍茫如画,成为绝景。桥成以后,舟楫免于风波之险,徒行者晨往暮归,皆为坦道,十分方便。宋元时期,太湖之水从桥下浩荡东流,垂虹桥便成为吴淞江的咽喉,为数众多的桥孔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吴淞江浪涛之险,所以宋代曾有“松江未过不愁,过了垂虹百不忧”的诗句。

垂虹桥建成以后,便成了文人雅士们的游览胜地,历代文人途经垂虹桥无不吟诗作赋。不少诗人登临桥上,南望波涛汹涌、水天一色的太湖,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垂虹桥也随之名闻天下。北宋诗人张先曾为吴江县令,有诗云:“桥南水涨垂虹影,清夜澄光合太湖。”南宋著名文学家姜夔途经垂虹桥时,留下了“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萧。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的佳句。王安石、苏轼、米芾、杨万里等宋代名家都以登临垂虹桥,面对万顷太湖,远眺洞庭诸山,品尝鲈脍为乐事。垂虹明月,松江鲈鱼,钓雪晴沙,足使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由于木桥易腐,加之常遇兵燹,长桥屡遭毁坏,因此垂虹桥自建成后,几乎每年都要维修,桥孔也时增时减,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竟多达99孔。到了泰定二年(1325年),吴江州判官张显祖以石易木,下开62孔,桥孔为弧形联拱式结构,并在东西两桥堍各立巨大石狮一座。到了至正十二年(1352年),吴江监州那海又重修垂虹桥,并亲书隶体“垂虹”两大字悬匾于亭。此后世皆称垂虹桥而不称利往桥。明永乐二年(1404年),吴江知县蒋奎又用石砌面,双边冀以双层石栏,栏杆上雕刻有狻猊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邑人包咸等人出资重修垂虹桥。由于城市闾井变迁,淤滩封占障塞,到了民国四年(1915年)夏,官民又积资重修此桥,但此时桥孔之数仅存四十又四了,不过它一头连接东门城墙,一头直通郊野,水波连天,仍然壮观。解放后垂虹桥尚可见37孔。

垂虹桥在历史上已显示出它的作用。然而,由于河道淤塞,改道频繁,特别是在明清之际,东太湖淤浅迅速,吴淞江正源北移,垂虹桥下已不是太湖东泄的主要通道,桥孔逐渐被泥沙所堙塞,流水不畅,长桥南北逐渐淤涨成田。明清两代在疏浚吴淞江的同时,虽然对桥洞多次疏浚,但终不能恢复其旧观。解放后,此桥曾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未作认真保护。由于长年失修,1967年5月2日,垂虹桥先是倒塌一孔,但无人敢问。在那的年代,有谁还顾及这毫无“政治价值”的古桥呢?于是一夜之间,基余桥孔都接连倒塌,古桥石块则被附近居民和单位擅自挪用,如今只有东西头尚残留七八个桥孔。久负盛名的垂虹胜景现在几乎荡然无存,只有前人留传下来的诗文还能使后人思想起当年的景况。正是:垂虹桥影虽无踪,名十诗文照汗青。

垂虹桥历经宋、元、明、清,至1967年塌废,前后存在了920年。论其结构与今苏州宝带桥相似,然而桥身之长,孔数之多,修葺之频繁,在中外建桥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正如当代桥梁设计大师茅以升所言:“吴江垂虹桥与河北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同为我国古代有名的桥梁。”

垂虹桥倒塌处现辟为垂虹遗址公园。

1. 关于湖光水色的诗句

关于湖光水色的诗句 1.描写湖光水色的诗

《吴江垂虹亭作》: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宫。

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精鉴别,善书画,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有《宝晋英光集》等。 《吴江垂虹亭作》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江南。 破鲈(lú)鱼:如同说“鲈鱼破玉”。

鲈鱼,一种淡水鱼,又名银鲈、玉花鲈,主产于吴江一带,吴江有“鲈鱼乡”之称。玉破鲈鱼,形容切好的鲈鱼肉莹洁如玉。

金破柑:形容剖开的柑橘灿若黄金。洞庭东西山盛产柑橘,品质较优。

“金破柑”,《宋文鉴》作“霜破柑”。 《吴江垂虹亭作》是两首山水诗。

第一首描写了太湖边的美好景色,是写实;第二首则由水天一色的湖光水色联想起织女架起了织布机、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而名闻遐迩,自宋始建之日起,即被誉为三吴绝景。

改建为连拱石桥后,“环如半月,长若垂虹”,“三起三伏,蜿蜒似龙”,其壮丽秀美,更是独步江南。历史上有百余名名人为此吟诗作画,赞叹不绝。

其中宋苏舜钦“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宋杨杰“八十丈虹晴卧影,一千倾玉碧无暇”,以及宋郑懈“插天虫带虫东玉腰阔,跨海鲸鲵金背高”,世称吴江长桥三名联。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这是北宋诗人米芾吟咏吴江垂虹桥的一首诗。它以富有画意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这座水波连天、长虹飞渡的古代名桥的宏伟景象。

垂虹桥位于吴江松陵镇东门外,横卧于古吴淞江正源之上(古吴淞江又名淞江或吴江),原名“利往桥”,俗称“吴江长桥”,因桥上建有垂虹亭,故又称“垂虹桥”。 垂虹桥建于北宋年间,它的建造与古代吴江的地理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古吴江就是一个水乡泽国,县城松陵镇位于古吴淞江之滨,镇南即为烟波浩渺的太湖。吴淞江在松陵东南接纳太湖水东流入海,正如旧志所称:“吴江以南,一望无际,皆太湖之委,松江之始也。”

唐宋以前,这里江面宽阔,水深流急,风高浪大。古运河在此又借道吴淞江,如遇上天气骤变,则常常翻船溺人,官府漕运屡遭损失,当地居民往来也极为不便。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官府召集民众在江湖之间修筑了吴江长堤,堤东为江,堤西则湖,为了让湖水东泄,就在县城东南留有一大缺口,运河以西、长堤以外仍然风大浪急,日夜无休。为了保证漕运的通畅以及居民往来方便,修建一座长桥把县城与吴江长堤连接起来已势在必行。

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当时吴江知县李问和县尉王庭坚募钱百万兴建长桥,次年6月桥成通行。当时桥长1300多尺,西北-东南走向,砖木混合结构,桥面铺砌青砖,双边萦以修栏,用木万计,桥中心比较宽阔,建亭名垂虹,桥下85孔互相联缀。

垂虹桥上临波涛万顷的太湖,远远望去,犹如中流砥柱,屹立于洪涛之中。波光桥影,远山近芦,苍茫如画,成为绝景。

桥成以后,舟楫免于风波之险,徒行者晨往暮归,皆为坦道,十分方便。宋元时期,太湖之水从桥下浩荡东流,垂虹桥便成为吴淞江的咽喉,为数众多的桥孔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吴淞江浪涛之险,所以宋代曾有“松江未过不愁,过了垂虹百不忧”的诗句。

垂虹桥建成以后,便成了文人雅士们的游览胜地,历代文人途经垂虹桥无不吟诗作赋。不少诗人登临桥上,南望波涛汹涌、水天一色的太湖,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垂虹桥也随之名闻天下。

北宋诗人张先曾为吴江县令,有诗云:“桥南水涨垂虹影,清夜澄光合太湖。”南宋著名文学家姜夔途经垂虹桥时,留下了“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萧。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的佳句。王安石、苏轼、米芾、杨万里等宋代名家都以登临垂虹桥,面对万顷太湖,远眺洞庭诸山,品尝鲈脍为乐事。

垂虹明月,松江鲈鱼,钓雪晴沙,足使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由于木桥易腐,加之常遇兵燹,长桥屡遭毁坏,因此垂虹桥自建成后,几乎每年都要维修,桥孔也时增时减,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竟多达99孔。

到了泰定二年(1325年),吴江州判官张显祖以石易木,下开62孔,桥孔为弧形联拱式结构,并在东西两桥堍各立巨大石狮一座。到了至正十二年(1352年),吴江监州那海又重修垂虹桥,并亲书隶体“垂虹”两大字悬匾于亭。

此后世皆称垂虹桥而不称利往桥。明永乐二年(1404年),吴江知县蒋奎又用石砌面,双边冀以双层石栏,栏杆上雕刻有狻猊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邑人包咸等人出资重修垂虹桥。由于城市闾井变迁,淤滩封占障塞,到了民国四年(1915年)夏,官民又积资重修此桥,但此时桥孔之数仅存四十又四了,不过它一头连接东门城墙,一头直通郊野,水波连天,仍然壮观。

解放后垂虹桥尚可见37孔。 垂虹桥在历史上已显示出它的作用。

然而,由于河道淤塞,改道频繁,特别是在明清之际,东太湖淤浅迅速,吴淞江正源北移,垂虹桥下已不是太湖东泄的主要通道,桥孔逐渐被。

2.描写湖光山色的诗词

山青水秀 山穷水尽 山重水覆 火耕水耨 山高水低

风起水涌 木本水源 镜花水月 高山水长 水拍

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

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练腾空 烟波浩渺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3.描写湖山水色的诗句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锣。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落九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4.描写湖光山色的古诗有哪些

1、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多么静的洞庭湖啊,静得像一面镜子;多么绿的洞庭湖啊,绿得像一片草坪。

4、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是多么美丽,如同白玉盘里放着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令人遐想。

5、啊!洞庭湖的君山是多么雄伟壮观啊!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卫着洞庭湖,好让洞庭湖不受风雨的侵扰。

6、冬天,到处冰天雪地,唯独浩瀚的洞庭湖从不上冻。宽阔的湖水依旧波光闪烁,显出无比的活力和生机。

7、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8、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贾客停非久,渔翁转几遭。飒然风起处,又是鼓波涛。

5.描写水色的诗句

古诗如下: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 汉江临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使至塞上 星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旅夜书怀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 忆江上吴处士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关山月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 阁夜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 浪淘沙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赵嘏 江楼感旧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忆江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 次北固山下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宿建德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 听蜀僧浚弹琴 山螟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孟浩然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 渡荆门送别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 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 凉州词 郁郁层峦夹岸青,青山绿水去无声。朱熹 水口行舟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 永遇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 登快阁 一轮红日倚青山,只见湖光数里间。

6.关于山光水色的古诗

1、《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秋词》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4、《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四句关于描写“湖光山色”的古诗

1、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宋·欧阳修《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3、唐·刘禹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4、唐·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唐·王维 《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刘禹锡 《望洞庭》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

参考资料

周笃文 高志忠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